中国虚拟经济有哪些?
我国目前出现的“虚拟经济”现象,主要是由金融创新造成的。从长远看,有些金融“虚拟经济”是有市场空间和发展前途的;但也有一些是盲目发展的,带有泡沫和经济虚假繁荣的性质。因此应当区别不同情况,分别对待。
1. 外汇交易中的“虚拟经济” 近年来我国外汇市场上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和居民个人外汇存款大量增加。2005年1一6月份,居民个人外汇储蓄存款余额增加了79亿美元,企业外汇储备增加了385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外汇储备增加254亿美元)。企业和个人外汇储蓄存款的增加,一方面说明了对外开放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另一方面也说明国际收支中经常项目顺差增大,外汇供给量增加。为了适应外汇供求状况的变化,完善外汇市场,更好地发挥其资源配置功能,国家外汇管理局推出了外汇期货和外汇期权等衍生品种,以引导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这些举措为企业和个人的外汇需求提供了新的渠道,有利于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企业对利用外汇期货等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还缺乏经验,有些企业甚至不了解这些新产品的作用就不假思索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其投机性和盲目性是不言而喻的。
2. 房地产交易中的“虚拟经济”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成熟,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领域出现资源垄断的情况将会逐步得到缓解。过去依靠行政命令配置土地资源的体制弊端日益明显,地价不断上涨,楼市一片看好。于是一些人把房地产市场当成“提款机”,贷款买楼,投资房产,期待着房价继续上扬,自己从中获利。这种炒作行为必然会使房价上升的势头加剧。实际上,在一些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土地出让金所占比重越来越大,有的甚至达到90%以上。如此巨额的土地出让金流入,对地方政府来说固然重要,但由此带来的环境和民众生活问题的加重却令人忧虑。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一现象,即部分城镇居民因通货膨胀而持有的现金在不断地贬值,他们迫切希望手中的货币能够转化为可以抵御通货膨胀的实物资产,因而纷纷加入到炒房行列之中,这进一步推动了房价的上升。要解决这些问题,既要有制度上的设计,即改革现有政府财政和投资体制,又需要市场的力量,也就是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抑制房地产交易的“虚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