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南京路什么事?
去年十一国庆,和女朋友一起去上海旅游,正好南京东路步行街在修地铁,就去了人民路,本来想去看看1933老码头,但是好像因为修地铁的原因还没有开,有点遗憾 然后走到南京西路,发现了一家很有趣的书店(图二),进去以后发现是一个集合店,有很多有意思的小玩意儿,就随手拍了些照片
本来还想买一个1984年出的《上海滩》杂志,可惜只有最后一本了,我正想请店员帮忙留个电话给我,结果她告诉我,这本杂志的作者就是她的爷爷,她家里还有很多这样的旧杂志…
听她说起她爷爷,我突然觉得这个书店主真的很有意思,或许他年轻的时候去过大洋彼岸,经历过那一段峥嵘岁月,所以给后代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财富,通过这本书,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人是怎样生活,怎样思考的 看着看着,我的思绪却飘到了别的时代。我想起小时候,周末的时候我会和邻居小伙伴一起到书店看书,看到喜欢的书就会把杂志翻过来,露出出版社的页码,然后悄悄记下页数,回家让爸爸妈妈带我去买;上学后,我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周末去图书馆,里面有许多小说,当时学校附近有个小书店,老板是个五十多岁的叔叔,人很和善,我常去那里买书,有时看着看着,听到阿姨在喊我的名字,一抬头,就可以看到整齐地排列着的一排好书,《简爱》、《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
那个时候,我最喜欢的一个作家是萧伯纳,记得高中课文里有他的文章,还学过《康斯坦丁·戈特曼》,虽然当时不理解什么意思,但是我被他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了,后来就买了本《萧伯纳书信集》,虽然很多字都不认识,还是硬着头皮看完了,现在还记得其中的一句话“如果我对任何事物缺乏热忱的话,我将一无所成”。
后来大了以后,去外地读书,有了手机电脑之后,阅读时间越来越少,看纸质书籍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即使看了,多数也是网文或者轻小说,而且越来越碎片化,很难像以前一样沉浸下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会用整段时间去读完一本书了,哪怕看完一本书,也总是很快忘了内容。 有时候我在想,是不是电子设备影响了我们的阅读习惯,如果是的话,会不会未来有一天,我们忘记了怎么读纸质书,就像我们会忘记如何写信、如何算账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