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音乐那用吗?
“五行”,是中国古代文明中对自然界物质形态及其相互关系的抽象归纳。《尚书·洪范》记载了箕子向周武王论述五行: “一曰水 、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每等分对应七个国家,称为“十二次”(见《礼记·月令》);
古人把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分,每15°为一等分,每一等分对应一符号,称为“二十四气”,即现在人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在五行之中,除了“土”对应“中央”外,其他四行各自对应一个季节——金对应秋天、木对应春天、水和火对应夏天和冬天。
这样,我们便有了“四季五行”——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和“十二地支”一一对应的关系: 子(zǐ)午(wǔ)卯(mǎo)酉(yǒu)四支对应四方,合称“地支四方”。另外,因为辰(chén)、戌(xū)、丑(chǒu)、未(wèi)也属土,故也称“四土”。 五行音乐理论认为,人的情绪变化与大自然周期变化一致,从而影响人体生理功能的发挥。当人体内环境稳定时,生理功能正常,表现为心平气和、精神饱满、食欲旺盛、睡眠良好等,此时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强。反之,如果体内环境发生变化,出现五行失衡,则百病丛生。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调节人体内环境的变化,便可以防治疾病。这就是所谓的“五行治病法”或“五行保健法”。
具体操作方法是,根据节气的变化,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调节生活起居,同时辅以音乐调理。如春分之后白天渐长,宜晚睡早起,多参加户外活动,使阳气逐渐旺盛起来;夏至以后,昼最长夜最短,可早起晚眠,但不宜剧烈运动;秋分时节,阴阳平衡,睡眠可以随个人习惯,只要做到精神内守即可;冬至后,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应当早睡晚起,并加强锻炼,增强御寒能力…… 而配合每个节气变化的,是相应旋律的音乐——这是被大量实验所验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