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有后补球员吗?
1950年,南美举行世预赛时,乌拉圭为了保持绝对实力,没有派全主力参赛。结果,他们不仅赢得冠军,还以4比0完胜巴西队。 于是当世预赛决赛圈移师欧洲举办的时候,国际足联决定修改规则——一支球队允许最多拥有三名非本地国籍的球员。 这项规则在当时被称为“乌拉圭规定”。 在1962年和1970年的两届世锦赛中,这一政策继续发挥作用。直到1986年阿根廷夺冠时,这项政策才寿终正寝。 虽然“非本国国籍球员”的政策在1986年后被取消,但一些国家还是用上了后补球员。 比如,卡塔尔是首次参加世界杯决赛阶段的比赛,但他们从沙特挖来了主帅雷法伊,并从沙特、约旦和伊拉克等国俱乐部征召了30多名球员。这些球员大多具有其他国家国籍,而且都参加过联赛。 所以,即便在世界杯历史上很少使用后补球员的国家,卡塔尔也算一个另类。 当然,如果这些球员以前代表其他国家队出场过,那卡塔尔只能“借来”他们的球衣,让他们穿一下。
根据世界足协的规定,每支国家队可拥有11名正式球员与2名替补球员(其中一位必须是门将),而在比赛中若正式队员受伤或出现其他状况而导致缺员数超过一名时,可换上另一名替补球员。 然而事实上,在国际赛事中,各国都会使用所谓的“后补球员”,即在正式名单之外而实际进入大名单效力的人选,这往往是因为球队需要补充因犯规累计黄牌而停赛的球员或是因伤无法上阵的球员。 根据国际足球协会(FIFA)现行规章,每一球队可以在正式名单中各加入两名「候补球员」,但上场者只限定为其中一名候补球员;不过该球员不得先于任何正式球员上场。同时,候补球员可以替换下场。 因此,在实际运作上,通常一队的后备球员人数多过规定的两倍甚至更多;另外,由于在比赛进行时可以随时替下首发球员,所以有时会在一场比赛中替多达七八人换场。例如英格兰对德国一战,两队全场比赛共换下14位球员,其中不乏大牌球星如贝克汉姆等人。 一般说来,后备球员都是教练们挑选出来代替那些停赛或者受伤的球员,以备不时之需的人物;但由于后备球员通常不常上场比赛,因此大多数都在各大甲级俱乐部的二军团,甚至是在乙级或丙级联赛效力的球员,很少有知名球星。 在1904年时,国际足总曾明文禁止各代表队在后备球员名单中,加入外籍人士;但后来因为很多代表队都违反此项规定,使这一禁令形同虚设。目前,只有少数的西亚球队会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