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教的是拉伸吗?
我不是很理解这个问题的本质是想问什么,所以没办法进行很详细的解答。 这个答案其实应该取决于你想问的到底是什么。 因为体育里有很多的内容是可以不用拉伸来进行的——比如说短跑跳跃投掷之类需要爆发力的运动基本上都不用拉伸就可以进行准备活动(当然如果是耐力性项目,比如长跑游泳之类的可能就需要适当拉伸了);而一些小球类项目也需要在热身之后通过有球练习或者游戏来进入状态才能展开训练…… 所以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你当前的热身方式是合理的吗? 如果说是的话,那当然没有问题了。但是如果说不是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组简单的数据: 在一个15人的班级里,一般会有4-6个身体素质不错的人,他们通常能够拿到年级里前八名的成绩;另外有3-5个人是体能比较一般的,他们只能考到年级里的二十几名;还有七八个人是体育非常差劲的,他们甚至都考不到年级的前五十名(这里只讨论个体差异,不考虑伤病等特殊情况)。
现在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 第一,这十四个人里到底有多少人能够达到体育合格标准? 第二,如果达不到体育合格的水平,那么差距在哪里? 第三,如何纠正这些短板从而让每个人都达到体育及格线以上? 第四,是不是每个学生的短板不一样?需要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相同? 我个人觉得上面的四个问题是学生体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四个方面,也是教师应当全力思考的问题。 而第一个问题是最容易解决的,只要把每个学生每一学期的体能指标给定出来并确保测试准确,合格与否自然一目了然。第二个问题就比较复杂了,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来找出共性的缺陷加以改善。第三个和第四个就更要花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了——因为每个人的短板并不一样!有可能同一个班级里的两个学生短板完全不同,需要采用的纠正措施也就截然不同。
而我们目前所学的体育教育理论大多已经将我们的视野局限在第三第四个问题上,试图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来弥补学生的短板。然而在我看来,第一第二个问题才是教学的首要目标。只有当每个学生的体能水平达到一定标准后我们再来考虑提高技术水平和加强心理素质的训练才是有意义的(毕竟如果连基本体能都没有,那些所谓的技术和心理都是无根之木啊)!
因此我从内心是非常赞同孙老师的观点的,拉伸虽然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应该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让学生动起来,并且动起来以后能达到某个基础体能标准的程度。 希望我的经验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