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字指什么生肖?
我觉得是龙,因为“博”字上面两个“十”和下面一个“白”的组合看起来像龙鳞或龙的骨架,而且古人造字时往往有表意功能,“博”的本义就与龙有关。 《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博望承风”的“博”就是这个意思,即形容君臣相遇,如同广阔天地、顺风扬帆一般。这个解释跟字形也有关联——上面的“十”像蓝天,下方的“白”像波浪(或水),合起来的意思正是“博大”“宽阔”。
再来看带有“博”字的成语,也是与龙有关的居多,比如“博闻强记”(见《史记·孔子世家》),“博学多才”(语出《论语·子罕》),“博学多识”(同“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皆喻学问渊博)等等。这些成语里的“博”的意思都是“广博”“丰富”。如果用来形容人学识渊博,经常用的词汇是“满腹经纶”“学贯中西”“才华横溢”……是不是也有点龙的意思了?!(注,孔子的学生子贡号称“言语”第一,据说能“博闻强记”“巧舌如簧”)
另外也可以看看古代的文献资料里关于“博”的字形演变,我认为也能找到些线索。 “博”最早出现在甲骨文里,形状像两只手(又)在握拳,表示战斗、搏斗、纷争,可能是比喻两方力量(势力)相当,所以有个意思就跟现在的“胜负未定”差不多——《诗经·郑风·溱洧》里有“女曰观乎?士曰既且。迨(待)我于居(衢),必予(鱼),思(斯)若云。”用“博”作动词,表示战斗、争夺,还带有一丝调侃的意味;金文中类似字形比较多,不过变化比较大,手指的可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幅画面,好像两个人手里各拿了一根棍棒在比划着什么,这个字形有点像“杖”字……这时的“博”字意思应该没变;小篆字形变成了上中下三层结构,“手”的形状变成“又”,但下部那个像“日”的字变成了两个“土”,清康熙字典里说这是因为“手有所争而土气盛”的缘故,其实也许是为了表示土地(财富)的争夺吧;再到后来的字体,这个“土”字就变成了现在简化字体里的“阝”了。这样一路看来,貌似跟龙没什么关系了吧?别灰心,再看古文字形的演变,“土”下面那部分有时候是个“示”——也就是“社”字,有时候是个“言”——也就是“让”字,当“土”的上面部分是个“示”的时候,这个字多半读shè(四声),意为祭祀、供奉。
说到这里可能有点跑题了,但是仔细想想,“博”的本义确实跟战斗、争夺有关,后来又引申出广泛、丰富等意义,再引申出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多元”或者“多元化”,既然都元化了,那就跟龙也差不多了吧?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不对之处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