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字的五行属什么?
属性和名字,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现代学科里的周易研究(包括姓名学)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什么都往里套。什么五行、阴阳、卦气、河图洛书、天干地支甚至佛道儒都往里面套。 这种做法是很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因为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语言产生于原始人群时期的劳动实践,而文字则是汉民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总结出的描述语言的工具。它和原始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却不是原始文化的本体。把文字本身和原始文化割裂开来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说一个姓的属性,其实是指这个姓氏族群起源时的生存环境。比如“祁”出自《诗经·大雅·緜》中的“维师尚父,司徒仲山甫,狄后祁文。”原指周王朝时期晋国的国君一族,后逐渐发展成赵魏韩三大姓氏之一。 再比如“姜”字,原指姜姓所居的封地,即古齐国,故城在山东临淄,后因以称齐郡。汉代设泰山郡,晋代设齐洲,唐代有齐州及临淄县,宋代改临淄为益都,元代始称济南,清代又分为济南府与泰安县。这就是姜姓的出处了。
古代姓氏和地名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点和现代不同。我们现在研究姓氏,往往不考虑其来源,只管历代传承。这固然是因为姓氏承载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但另一个重要原因,却是地名和姓氏来源已经很难分开。比如“宋”,一般认为源自“子姓宋人氏”,不过查一查宋国的疆域就会发现,原来这个名字的来历是在杞邑(今河南省杞县)附近。 “齐”姓呢?春秋战国时代齐国的地域一直在扩大,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时,已北到渤海湾,南至今山东莱芜一带了。所以齐地的齐人当然姓齐了。 而“鲁”姓呢?则更奇怪了。我们看看鲁国(春秋时期国号)或鲁国(战国时期国号)的地图,就会发现在今天的山东省中部偏北一点有个巨野泽,而在巨野泽的周围却有曲阜、泗水等县。这种特殊的地形使得鲁国人既可以在“鲁”前姓孔,又在“鲁”后姓朱。真是奇妙无比。 所以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古代的姓氏理论是和当时的地理知识相统一的。而我们现在的姓氏理论却完全撇开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多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