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古拉雍有什么作用?

满馨睿满馨睿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首先,这个“古”字我打错了,应该是“诂” 解释文字的意思,是训诂学的任务之一。而《古汉语常用字典》、《古汉语大字典》这些书,都是给现代汉语做注的,里面给古代汉语词汇做的注释,自然也不可靠。 所以你想知道一个词的古义是什么,最好的方法还是看那个词语在古籍中的用例,分析它的搭配对象和搭配方式(即语法性质),进而得出结论。如果这个词语的现代意义已经确定,那么还可以根据其现代意义返回去推测它可能有的古义。比如“问”字,《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学”、“忠”、“信”三个动词都是现代汉语中及物动词,在古代汉语中也是及物动词。它们后面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是要提出来的。“学”之宾语为“之”者,《韩非子•显学》已见;“友”之宾语为“人”者,《战国策•燕策二》“臣闻明君使者,绝少欺之”已见;“忠”之宾语为“事”者,《诗经•小雅•蓼萧》已有。而“传”之宾语为“业”者,《礼记•檀弓下》已有。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传”的古义为“传授”的时候,“传”后面的宾语肯定是抽象的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

然而,如果这个词语的古义还不能得到古籍用例的充分支持时,那就需要仔细分析它的搭配情况和语法特征了。这个时候得到的结论就不一定是最可靠的。因为语言是在不断的演化着的,一个词语可能在先秦一直都能与某类词搭配并具备某种语法特征,但到了汉代却改变了语法属性或消失了。 以“道”字为例。在《论语》里,“道”字只有一个宾语,就是指示代词“之”;在《老子》里,“道”字有六个宾语,分别是“之”、“于”、“其”、“士”、“者”、“所”。这似乎说明“道”在东汉之前一直是及物动词。但是,汉魏晋南北朝的典籍里,“道”作及物动词使用的例子几乎再没有见到,而作不及物动词的例子却是比比皆是。唐韩愈写的《师说》里有“夫子之道,何其陋耶!”其中的“道”显然是不及物的。

语言学家把这类及物动词的用法叫做“动结式”,就是把宾语加在一个动词后面构成一个结构形式。而把“动+宾”结构里的宾语拿掉以后,这个结构就剩下了一个动词,这个动词就是这个结构的谓语部分。这就是“动结式”最明显的特征。比如“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里“问”是及物的,“答”是不及物的。又如“何可久居此?不如及时行乐也!”“行乐”是及物的,“不如”是不及物的。所以,“道”可能是及物的,也可能是不及物的。它的古义到底是什么,还真不好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